English

文人相“亲”

1998-02-25 来源:光明日报 靳鸣 我有话说

文化与知识在当今社会越来越受到重视。但现实生活中,俗话所说的“文人相轻”现象却时有所见。这种状况势必影响学术的交流与进步。

回顾历史,有不少值得我们学习和羡慕的东西。在十八、十九世纪欧州大音乐家的传记中,可以发现一个显著的特点,即他们互相之间非常亲近、非常尊重,可以说是“文人相亲”。舒伯特比贝多芬小,贝多芬死时他举着火炬参加葬礼。他死的时候只有一个要求,即希望能把自己埋在贝多芬墓的旁边。我国唐代集中出现了一批大文豪、大诗人,在他们的诗里,相互之间的感情时有表露。像李白的“吾爱孟夫子,风流天下闻。……高山安可仰,徒此揖清芬”,写出了对孟浩然的敬佩之情;还有“桃花潭水深千尺,不及汪伦送我情”,诸如此类的作品很多。正是由于诗人们互相尊重、互相借鉴、互相学习,唐代诗歌的整体水平才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。

今天,我国知识分子已经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,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勤勤恳恳地工作,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贡献,这一点,已经得到广大群众的高度称赞和评价。然而也应看到,在我们的知识分子队伍中,仍然或多或少地存在着“文人相轻”现象。比如,一部分知识分子门户之见较强,或互不服气,或互相攻击,或“鸡犬之声相闻,老死不相往来”,这是很不好的。

知识分子以脑力劳动为主。在过去较长的历史时期内,脑力劳动又以个体为特征,更多地强调个体的创造性,因此知识分子与工人、农民的生产方式有较大的不同。然而,社会在发展,知识分子和“文人”的劳动方式也在不断地变化。今天,哪位文人说,我可以“两耳不闻窗外事,一心只读圣贤书”,那他势必什么事也做不成。不但如今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方式正发生着重大改变,而且,当今世界正成为信息一体化的社会,知识阶层必须经常更新知识,交流文化,改进自己的知识结构,否则就会被社会前进的步伐所淘汰。因此,在当今时代,只有“文人”之间互相尊重,互相协作,取长补短,才能适应现代社会对知识的需求。我们时下常听到诸如“文化沙龙”、“头脑风暴”等名词,它说明文化人已经意识到知识互补和文化合作的必要。知识分子互相亲近、互相学习、取长补短,就可以提高文化的整体水平,就可以出智慧,创造出个人无法发明创造的东西。这正是当代社会文化阶层所应当具有的道德意识。此外,文化人也要改进思维方式,不能将文理界限划得太清,学工程技术的要学一点人文知识,学人文的要学一点工程技术知识,这样才能全面发展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